文物箱柜囊盒应该用什么材料 1981年国外一家博物馆发现他们的蛋壳画藏品表面出现了白色粉末。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蛋壳画放在木制柜子中的抽屉里,有纸板做的圆孔支架支撑。白色粉末取样分析后是乙酸钙。最后结论是木头缓慢散发出的乙酸损害了蛋壳的钙质表面,生成了粉末乙酸钙。由此可知道文物的保存材料非常重要。
文物囊盒的内衬材料和文物直接密切接触,如果内衬材料含有氯、硫或其它酸性成分,势必会对文物造成损害。还有一些物质,它们会在自身老化后释放出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和挥发性有机酸类,挥发性甲醛和乙醛等。如果文物箱柜囊盒材料选择不当,会在日后的文物保藏过程中不断地释放出有害气体,并在封闭的箱柜囊盒中积累,而对文物造成损坏。事实证明木头、油漆、胶粘剂、纸张、皮革、毛织品、化学纤维纺织品、染料等都会释放挥发性有害气体。因此中国人传统喜欢用楠木做文物合,事实证明楠木是最安全的,而松木、樟木等是最不能用的材料。我国目前还没有生产安全保护文物材料的单位,因此需要自己来进行科学测试,测试的方法是:
用碘化钾--碘酸钾检测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酸的方法是先配制三种试验溶液:A、将2克碘化钾溶解于100毫升蒸馏水中;B、将4克碘酸钾溶解于100蒸馏水中;C、将0.1克可溶性淀粉加入100毫升蒸馏水中,加热至60-80℃合之溶解。 试验具体方法是取0.5-1克待度材料放于锥形瓶中,滴A剂、B剂和C剂溶液各一滴于溶液皿中,盖后放入60℃温箱中,每5分钟观察一次。记录深夜变蓝时间,如果溶液在30分钟内变晓,表明试验材料中含有挥发性有机酸。变色时间越早,表明含酸量越多。如果溶液在30分钟内没有变蓝,那么说明这种材料对于文物安全。 用变色酸方法检测材料中的挥发性醛类也是用配有连接溶液皿瓶塞的100毫升的磨口锥形瓶进行试验(或用具塞称量瓶或具塞广口瓶,另加一个小的浅溶液皿,也可以代用)。方法是滴一滴浓硫酸(75H2SO4)于溶液皿中,然后加入微量固状变色酸钠盐(约0.2-0.5毫米直径的小颗粒即可)于溶液中。盖后放入60℃的温箱中,每5分钟观察一次,记录溶液变蓝时间。如果溶液在30分钟内变蓝,表明试验材料中含有挥发性醛类,变色时间越早,表明醛含量越多。如果溶液在30分钟内没有变蓝,那么说明这种材料对于文物完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