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首页 书画原作 西画雕塑 装裱修复 良师益友 名家查阅 古玩鉴赏 名家留韵 痴古藏画  联系我们
 
 

 
文物收藏和研究的历史

 

文物收藏和研究的历史

  说到文物,即泛指一切人类历史文化遗存,并可供鉴赏、研究、收藏、摆设用的古代一切雅致器物。而在清乾隆以前文物则被称之为"古董"或"骨董","骨董"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张萱写的《疑耀o卷五》:"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至南宋朱熹《语类》乃作"汩董"。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总曰:"杂古器物之不类者为类,名骨董。"明代和清初较普遍使用骨董或古董这个词。直到清乾隆年间,"古玩"这个词开始叫响,即古代文玩之简称。到建国初期,叶恭绰先生鉴于"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书o旅獒》)之说,建议将 "古玩"改为"文物"。历史艺术文物业公会主任也提出,将"古玩业"改称"文物业"。1953年,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在《私营企业统一分类规定》中,正式改为文物业。从此"古玩"就被改称为"文物"了。
  
  而人们对于文物的收藏和研究,在中国的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在原始社会的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曾经发现了精美的陶瓷和玉器装饰品,这一发现反映出了中国在氏族社会时期已经有了"原始的收藏意识"。
  
  殷周时期的文物大多集中在宗庙中,而在青铜中刻有"子子孙孙永保用之"的铭文字样已经屡见不鲜。在殷墟还发现了大量的骨卜辞。《尚书》中还有周王灭商都焚烧宫中珍藏古玉器亿万之多的记载。后经考证,古亿同壹,约计一万余件,这也是相当可观的数字了。
  
  春秋战国时期建立的孔庙,更是"藏孔子衣冠琴书"。司马迁也曾"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史记o孔子世家》)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旧书行的人说:"秦始皇焚书,不准谈论《诗》、《书》,秦人便藏书于二酉,隐学于二酉。二酉,指大酉、小酉二山。"相传小酉山洞藏书千卷,《太平御览》曾记载,秦人隐学于此。后来便以"二酉"称丰富的藏书,用"书通二酉"来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
  
  我国自汉代开始,历代王宫中都收藏有珍贵的图书并设有秘阁用来收藏,同时在皇宫中还收藏着大量的奇珍异宝、书画和工艺美术等珍品。
  
  汉代建立了"天禄"、"石渠"和"兰台",实际上是皇家的三大图书文物馆。汉代在长安未央宫麒麟阁上,画有十一位著名将军的画像。东汉末年,"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帏囊。"使皇家藏书秘阁遭到洗劫和焚烧,大量的书画和档案典籍以及皇家珍藏被烧毁。而在文物研究方面,大多则是利用青铜器上的铭文,著名的著作有许慎的《说文解字》。
  
  南北朝时期,梁元帝曾经搜集了许多的文物,藏于天府,当他兵败江陵时,尽将文物绕身焚毁。

  隋代搜集了魏晋以来的许多书法、古迹和名画,在东都洛阳观文殿后面专门修建二台--妙楷台和宝迹台,可见当时的人们对文物的收藏已经相当重视。
  
  到了宋代,上至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崇尚对古物的收藏。宋徽宗赵佶所收藏的古器物达6000多件,分别收藏于崇政殿和宣和殿。士大夫们也是竞相收藏。欧阳修、赵明诚等都曾是当时著名的收藏家。赵明诚与夫人李清照一起鉴赏古物,所藏商周彝器及汉唐石刻拓本共2000多种,并著有《金石录》三十卷。
  
  宋代是我国古代研究金石文物的一个高峰,并与古代文献对照研究,形成了"考据学",涌现了一批有关文物研究的著作,例如《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集古录》等等。
  
  此时也是文物收藏世俗化的形成时期,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一书中就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北宋东京汴梁的商业繁盛,其中文物的买卖也已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商业行当。
  
  清代,无论是在文物的收藏或者是研究方面都大大地超过了前代。清朝初期,文物大多集中在内府,历代的精品、珍品,如古代的青铜器、卷轴书画、宝石玉器,大都藏于建福宫、乾清宫、养心殿、宁寿宫、御书房以及圆明园等地,清乾隆时建的"三希堂"则是人尽皆知的书画宝库。这使得宫廷成为古代文物的集大成者,今天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即以此为基础。
  
  清代有代表性的金石著作有:《西清古鉴》、《西清续鉴》、《宁寿鉴古》、《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古代货币有《古泉汇考》.古代度量衡有《权衡度量实验考》等著作。
  
  到了近现代,有了专门的收藏和研究机构,对文物的收藏和研究更加趋向于完整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弘扬了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再现了文明古国历史上的迷人风采,更加充分地发挥了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来源:互联网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04 痴古斋画廊 版权所有
电话:0533-8211199 手机:(0)13605332655
chiguzha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