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老兔"和"新兔" 如今的古玩市场上,哪些古瓷最真假难分?建窑的兔毫盏可算一种。由于早已破译了兔毫釉的配烧方法,新烧的兔毫与千年之前的老兔毫在纹理上毫无二致。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真正的老兔毫中"玉毫条达"的少见,而新出炉的败首件件可充上品,条纹发达,金色诱人,经做旧后,放到博物馆的展柜里,谁也挑不出它的毛病。
也正因大家对"国宝"级的兔毫盏见得太多,一旦真的老兔毫在市场上出现,由于难分彼此,许多人反而不敢认了,其中不乏一些检漏高手。记得有一次,一堆出自窑址的废品兔毫,破烂不堪,有不少还连着匣钵,属于明白得不能再明白的真宋物,竟也使不少高手在边上满腹狐疑,反复切磋,以为遇见了高仿中的什么新式武器。你看那引起作伪者把个市场搅的。
一般爱好者有个误会,以为兔毫盏这类东西都是出自建阳水吉,胎和釉全是一个模式,工艺一模一样。其实当年仿造兔釉的窑场很多,如河南、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即便福建本地,生产兔毫釉的窑场已发现的就有几十个,没发现的还不知有多少。再以水吉生产的兔毫说,由于出自不同的窑户、烧成条件的些微出入以及相差数百年的前后期工艺的逐渐演变,呈现给我们的并非千人一面。往粗里说,单釉、纹的呈色就有金兔毫、银兔毫、黑地褐纹、褐地黑纹,毫纹有稀密、粗细、长短等变化。再以胎质论,虽然福建地区兔毫瓷的胎都一般可以用"又黑又粗"来概括,但各窑口、各年代之间的粗细、黑的程度还是有区别的。 除非窑址所出,目前对墓葬、窑藏、流散出现的福建兔毫盏,通常还都用"建窑"二字笼统地概括。如果硬要定年代,那无非是"北宋",具体究竟属哪处窑场,确实还是难题(对一般的收藏者来说,似乎也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而且其中有些肯定不属北宋。 那一次从交谈中得知,那批带匣钵的废兔毫居然出自蒲田,据说是修公路时发现的一个窑址,不知是真是假。当天回家后查书,发现蒲田办公未有烧兔毫的记载,如果瓷贩所说的是真,那就意味着一个重要发现已经被不知不觉抹去了。再回忆当时同摊展出的还有一些连着匣钵的珠光青瓷,也就是说,这批兔毫与珠光青瓷同出一窑,而蒲田确实生产过此类瓷种。从各方面推理,贩子所说有可能是真的。他似乎没必要说这个谎。
类似这样被糊里糊涂抹去的古窑址还有多少?
|